阅读历史

第52章 做个泪流满面的文艺青年

作品: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|作者:辉姑娘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07-23 18:26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77txs.com)

轻易被感人的情节而打动流泪;被一句冷笑话逗得哈哈大笑;为不平之事而动容……这不是傻,而是证明你还拥有一颗简单的心。

从什么时候开始,“泪流满面”居然成为了一个调侃的词汇。

如果有人在网络上分享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籍,说一句:真好,让我泪流满面。几乎可以肯定,百分百会遭到嘲笑:“要不要这么矫情,要不要这么夸张?”

更狠的还会跟一句:“哟,文艺青年啊。”这简直是在骂人了。被骂者必须反击:“你才文艺青年呢!你全家文艺青年!”这才能彰显出自己的确是与群众一条心,“接地气”、“真实”、“不装”。

在很多人看来,肆无忌惮表达悲伤或痛苦,用忧伤漂亮的字句来形容真实的情绪,已经成为一件做作、虚荣和恶俗的事情。反倒是那些看似幽默的冷嘲热讽,甚至直接的叫骂、粗浅的网络用语和段子被称赞为“真性情”。

可是我们真的每时每刻都在那么粗糙地生活着,并毫无感应吗?

登上高山之巅,是否想要直抒胸臆;雨夜撑伞独行,是否会有莫名感伤;当一阵清风拂过,当一朵野花绽放,当爱人或朋友拥抱你、亲吻你,对你说出真诚的话语……是否有无数敏感的、温柔的、文艺的情绪想要抒发,是否想要流下眼泪或者露出微笑,并把这些瞬间分享给周围每一个生命?

为什么要刻意放大某些矫枉过正的情感细节,以偏概全?一棒子打死?

为什么不敢承认,那些以“文艺”之名被刻意羞辱和打压的东西,恰恰是如今这个社会最缺失的一切,是最可贵的存在:善良、感动、坦率、单纯、细腻和优雅。

电影《爱在黎明破晓前》中,一位维也纳的街头诗人曾送了一首诗给Jesse(杰西)和Celine(塞琳娜):

Don’tyouknowmebynow.(终知我心)

后来我曾在奥地利的一个小镇上,听到一位街头诗人也在吟诵这首诗,他忘我的、低沉的、带着磁性的声音在小镇广场上悠悠地回荡,彼时黄昏的夕阳洒在他的身上,几只鸽子在他的身边啄食。偶尔有路人经过他的身旁,都会礼貌地停下脚步,听他吟诵直到完结,微笑地给予轻轻的掌声,有一位老妇人还擦拭起眼角的湿润。诗人也微微颔首示意,带着一种文人式的高傲,然后转身离去。

那个画面我始终记忆犹新。也总会难以抑制地想象,如果同样的场景,换成国人在国内某处施行,除了在现场会被匆匆路过的人投以惊讶的白眼,和听到“在我的杯中滴入一滴眼泪”这样的句子之后引发哄堂大笑以外,大约在论坛上也会有几百个跟贴在嘲讽“装逼”、“神经病”和“文艺青年不要放弃治疗”吧。

美丽的倾诉、内心的感怀、修饰的表达,从来都不是无病呻吟。

而这个社会,却是生了一场叫“拒绝宽容”的病。

有次,和一位朋友看电影,我想选一部爱情片,她却说:“选武打片吧!”

我问她为什么,她有点不好意思,说:“我太容易被电影里的内容感染,到时候哭得一塌糊涂,怕被你笑话。”

我很惊讶:“为什么要笑话?善感难道不是女孩子最好的美德之一吗?”

能够轻易被感人的情节而打动流泪;被一句冷笑话逗得哈哈大笑;为不平之事而动容;明知道是虚构的情节,仍然可以感同身受,并报以最真诚的回应,这不是傻,而是证明你还未被纷繁世情所污染,还拥有一颗可贵的、简单的心,你的血还是热的,你的感情还是纯粹的。

这为什么不值得骄傲呢?

倚窗读书,秉烛聆雨,伤春悲秋,泪流满面。

以上画面,无论哪朝哪代,都是文士所为,风雅之行。然而时至今日,这样的行为除了被形容成“酸”、“做作”以外,还要得到一顶“附庸风雅”的大帽子。

可是,即使是附庸风雅又有什么不好?

比起“屌丝”、“白富美”、“高富帅”这样的粗鄙表达,宁可再多一些附庸风雅的交流。即使是东施效颦,也能证明内心最起码有着对贫乏的摒弃,对品质的追求。

我们之所以觉得不快乐,正因为这种“文艺”在这个笑贫不笑娼、荤段子与酒桌文化盛行的时代,实在太少太少。少到成了异类,少到耻于提及,少到避如蛇蝎,少到人人喊打。少到我们强迫自己埋头生活,不能做梦,不能诗意,不能浪漫,向现实的群体意识屈膝投降。

我们到底怎么了?

哪怕再多一点这种场景--

少女在河边草地独坐,安静地翻阅着一本诗集;白发苍苍的流浪歌手,在无人的桥头唱到流泪;西装革履的男人,蹲下身喂一只脏兮兮的流浪猫;坐在街口咖啡厅的少年,唇角带着温柔的笑意,思索着,一笔一笔写下那些永远不能发表的,却承载着无数心事的文字。

这样的世界,难道不是更温暖一些吗?

如果心中尚有憧憬,何不听从心声而活。你有黛玉葬花的权利,也有多愁善感的自由。大可喊出真实的想法:我要做一个泪流满面的文艺青年!那又有什么不好?文艺,从来都不应该是错误和羞耻。而是一种传统的、美妙的,可引以为豪的巨大荣耀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(77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