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21章 开发新地

作品: 红楼之史有前例 |作者:简梨 |分类:幻想奇缘 |更新:01-01 08:00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77txs.com)

史仲竹计划出门远行,首先要把后勤安排好,以免后院失火……

相对其他游学士子而言,史仲竹不用相邀结伴,年龄是硬伤啊,同科举人遇到这么个小同年也很别扭。且目的也不尽相同,别的士子是去各个有名学院交流学习,最多看看名山大川,史仲竹却想当驴友,到不出名的地方,探访“民间高手”。

首先,史仲竹要安排好小庄子种植事宜。话说自从知道种了牡丹花第一件事是献给圣人后,史仲竹就绝了用此赚钱的念头,他能种出来的估计都是祥瑞,不能以此谋生,就当个爱好吧。这几年,史仲竹把自己爱好种植花卉,尤爱牡丹的名声传出去了,别人说到雅趣的时候也要提一声保龄候家的次子,其他就无人关注。

有了挡箭牌,史仲竹抓紧改进良种。土豆、番薯之类的不用想了,此是航海远行十分不容易,番薯这个大杀器还没有传到本邦,土豆也只有本土特产“山药蛋子”。土豆的推广,在欧洲、俄国等等实验过,国王下令推广,结果还是几经波折,几百年才把土豆种到土里。本土化永远是个大问题,不要小瞧了“传统”“习惯”“固执”。

史仲竹的目标一直在改良水稻上,当年他重点学习的也是这些。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只得到了一个结论,现在史仲竹需要重新证明一次这个结论,并在过程中收获阶段性成果。

庄子上真正挑大梁的赵老,这个老农民。此时的学子,能分清韭菜和小葱就是耕读传家、熟知农事的了,等到科举出来做官,做这些的也是钱粮师爷和底下的皂隶。

考秀才的时候,史安才、史云鹏两人遇到一位孤寡老人,早年丧妻,中年丧子,媳妇守不住,只给他留下一个独苗金孙。老人含辛茹苦把乖孙子养大了,结果孙子长大十四五岁,眼看就要娶亲了,却在河中淹死了,这个老头就是赵老头。

在这个故事里,没有天灾、没有恶霸,赵老头的经历虽艰辛,却也没有让人义愤填膺、抱打不平的余地。只是听周围的人讲,赵老善于种地,县里的老爷还专门嘉奖过,史安才、史云鹏听后唏嘘不已,在信中和史仲竹感慨。

说者无心,听者有意,史仲竹当即派人打探清楚,赵老头亲人缘浅,如今的亲戚五服内的也没有几个,宗族对这样一个老头的养老也没有好办法。如今,有个京里的贵人,看中了赵老头伺候庄稼的本事,本家本村人的高高兴兴的送赵老进京享福。

赵老头来的时候,脊背佝偻、面色黝黑,五十岁不到的人,像七十岁般苍老。对专业人才,史仲竹从来不吝啬尊重,赵老头成了“赵老”,专门负责按史仲竹的方法改进良种。

史仲竹和庄子上的姚管事下了严令,“种田听赵老的,我说的和他说的不一样,听他的;管事的你来,谁漏了庄子上的事情,全家发卖到矿上。”姚管事赌咒发誓一定保守秘密,管好下人佃户,虽不明白这个赵老头怎么得了主子的青眼,但不妨碍他跟着主子走。

史仲竹出门前,一定要先来看看赵老头。

清晨,史仲竹早早的就来了。史仲竹刚在前厅坐下,赵老头就来了,一身细棉布短打,鞋上还沾有些稀泥,今早有小雨,赵老头是个负责的人。

“老头给主子请安。”赵老头进门作揖,黝黑的脸上全是笑意,“主子有日子没来了,按照主子上回说的赶粉,秋收多收了一石,可惜稻子花小,这么精细的活计,不十分好办。”赵老头也不废话,直接说了结果。

“赵老费心了。”史仲竹对纯技术人员,也不废话,“这次来是和赵老商量杂交的事情。”

“主子吩咐就是。”

“嗯,我打算出去游学,亲自去找野生稻,找回来,赵老就按我们之前商量好的,接着办就是。若有什么问题,让管事的给我送信。”寻找野生水稻也是史仲竹这次的目的,和赵老头解释清楚稻子也分雌雄,像马和驴交/配有了骡子,骡子比马、驴都能干活,这杂交水稻,就是骡子。

赵老头基本能理解,带着几个帮工,按照史仲竹的理念实践。

“行了,您办事我是放心的。”早就说好的事情,史仲竹也不再啰嗦,转头对姚管事吩咐,“装几盆洛阳红,我带给娘亲。”

“是,主子在庄上用了午膳再回吧,太太知道主子空着肚子回去,不扒了奴才的皮呢!”姚管事奉承,还举了马齿苋、荠菜之流的鲜嫩野菜,想主子在这里吃饭,也多给他巴结的机会。

“不了,临出门,事儿多着呢!以后,去病和你联系。”史仲竹三下五除二的搞定,又骑马回了城中。

把主子送出大门,姚管事和赵老头目送史仲竹一行背影渐远,姚管事忍不住在心里嘀咕,【这老头儿,祖坟冒青烟了,居然得了主子的青眼!】只是,他也不敢明说,努力摆个亲切和善笑脸,到,“赵老,主子对您多看重啊,您也要多用心!”

“是嘞,是嘞!”赵老头干巴巴的答了,也不看姚管事的脸色,直接回了田里。赵老头想着主子把自己从金陵接到皇城见世面,给自己置办了青砖瓦房的家业,给自己置办的衣裳铺笼,还答应给自己养老,怎么能不用心!这些多不说,只看主子侯爷家的公子称呼自己却是“赵老”,虽不知道“国士待之、国士报之”,但“滴水之恩、涌泉相报”的心比谁都真。

“哎呦!”找老头儿懊悔得喊了出来,听说主子刚中了举人,请安的时候居然忘了恭喜主子,唉,唉,找老头儿敲敲自己的脑袋,真不中用!

解决好了最关心的问题,史仲竹和爹娘哥嫂弟妹告别,就要出门。

郑氏后知后觉发现,自己儿子游学居然没收拾行礼!

史仲竹只打算让武教习董师傅、小厮南山陪自己,行礼也只是一辆轻便马车,其实这马车到时候也是要卖掉,随身带着细软轻装简行的。旅行,带钱就够了!

郑氏可不这么想,要不是史鼎背后教妻,磨破了嘴皮子的说,郑氏就要儿子和自己一起去福建,从京城到福建,不也是游学。看儿子穿棉布衣裳,骑驽马,心痛死了。

当下顾不得打包史鼎去福建赴任的行礼,专心给史仲竹收拾,零食三盒、衣服一箱,连挖耳勺都带着。史仲竹只是出去两年,中途还可以随时回来,郑氏收拾的好像他要出门二十年。

史仲竹哭笑不得的劝住亲娘,“娘,您把房子收拾给我背着算了!”

“你懂什么,在家千日好,出门一日难!”郑氏自认经验丰富。

“娘~”史仲竹,赶紧解释,“娘,您给我带织锦的外袍,这不是招强盗嘛!”

“是啊!还有盗匪,不行,我得和爹说说,让他派队卫士!”郑氏说完,也不理史仲竹苦着的脸,匆忙到书房去寻史鼎。

史仲竹到外院,找到董师傅、南山,拎着早打包好的行礼,直接出门了。

等郑氏从书房回来,史仲竹一行三人的马车都出了东市了。

“个死孩子,到了外面就知道了!”郑氏跺脚。

史仲竹三人先走的是官道,出了京城,北上。

史仲竹打算先北上,然后向西,再到蜀中,从蜀中顺长江南下,自后到福建和自己父母汇合。

第一站选择东北,主要是前世这里是大粮仓,黑土地、北大仓之名如雷贯耳。

史仲竹十几年来第一次独自出远门,想想还有些小激动。不顾经验丰富的董师傅劝阻,一心赶路,仿佛明天就要到东北,结果错过了官道边上的客栈,天全黑下来,才在村子里找到住处。

在京城边上,农户也是见过世面的,当家的男人把一行三人引进了堂屋,让儿媳妇准备晚饭,有又小心把许久不用的油灯,小心翼翼的放在桌上。

“老丈不要客气,我们三人没有经验,错过宿头,多亏老丈收留,可不敢再劳烦您。”史仲竹是主子,自然由他出面交际。

“郎君是出来游学的吧!”老丈问。

“老丈好眼力,是呢。”

老丈和三个儿子相视而笑,说,“什么眼力,今年开春,游学的举人就多了,郎君是要王直沽去坐船南下吧。”

老丈说的直沽就是天津了,史仲竹也不打算解释。“是啊,听说北人坐船晕船呢!我原从运河去金陵可不晕!”

“郎君身子好!不过,这河里和海里可不一样,海上风浪大!好家伙,我年轻时候也在码头帮过工,听船家说,那浪啊,五丈高,哗哗,眼看就要把船掀翻……”老丈,难得遇到个爱听他讲古的,说起话来是滔滔不绝。讲他早年帮工听到的奇闻,讲村里哪家儿子最出息,讲附近小山里居然出过一只大虫。

讲到晚饭做好,老丈才意犹未尽的停了。

吃过晚饭,史仲竹和衣躺在这家最好的床上,老丈坚持要把最好的床让给读书人,史仲竹也不讲究,和董师傅、南山一起睡。起初南山还不肯,说什么要打地铺,史仲竹说还有两年他能天天打地铺、在椅子上趴会儿,以后住野外都有可能,出门在外,便宜行事。

即使是最好的床,也不是家里柔软芳香的高床软卧,史仲竹被精养了十几年,居然还闹了失眠,到凌晨才迷迷糊糊睡过去。

第二天一早,史仲竹三人就出发了,屋主得了一吊钱,欢喜得很,几个儿子奉承老丈有见识、会说话,这比镇上开客栈的还赚钱。

史仲竹当然不是到直沽坐船,他往永平去了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红楼之史有前例 (77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