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96章 中 兴(2)

作品: 帝国往事:国史经典选读 |作者:朱学勤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10-10 20:11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77txs.com)

李秀成大会群贼建平,分道援江宁,江南大营复溃[曾国藩拟定了先取长江上游,后及下游的策略,集结重兵围攻安庆。太平军的处境日渐窘迫,咸丰十年(1860年),太平军将领李秀成偕同诸将攻破江南大营,企图挽救局势。],常州、苏州相继失,咸丰十年闰三月也。左宗棠闻而叹曰:“此胜败之转机也!江南诸军,将蹇兵疲久矣。涤而清之,庶几后来可藉手乎?”或问:“谁可当者?”林翼曰:“朝廷以江南事付曾公,天下不足平也。”于是天子慎选帅,就加国藩兵部尚书衔,署理两江总督,旋即真,授钦差大臣。是时江、浙贼氛炽,或请撤安庆围先所急。国藩曰:“安庆一军为克金陵张本,不可动也。”遂南渡江,驻祁门。江、浙官绅告急书日数十至,援苏、援沪、援皖、援镇江诏书亦叠下。国藩至祁门未数日,贼陷宁国,陷徽州。东南方困兵革,而英吉利复失好,以兵至[咸丰八年(1858年),英国、法国因为外交纠纷,向中国派遣了交涉使团,签订了《天津条约》。咸丰九年,英法美诸国公使要求进京换文,在大沽口与清军发生冲突。咸丰十年,英法派军来中国,攻占天津,向清朝廷施加压力]。僧格林沁败绩天津,文宗狩热河[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,与清朝廷大臣交涉订约。对世界事务缺乏了解的清朝大臣扣押了英法使团,以为可以反制对方。英法联军随后进攻北京,在八里桥击败僧格林沁统率的清军,咸丰帝逃亡热河。],国藩闻警,请提兵北上,会和议成,乃止[咸丰十年九月,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.与英法使者交换了《天津条约》批准书,并签订了《北京条约》。联军随后撤军回国]。

其冬,大为贼困,一出祁门东陷婺源;一出祁门西陷景德;一入羊栈岭攻大营。军报绝不通,将吏惵然有忧色,固请移营江干就水师。国藩曰:“无故退军,兵家所忌。”卒不从,使人间行檄鲍超、张运兰亟引兵会。身在军中,意气自如,时与宾佐酌酒论文。自官京朝,即日记所言行,后履危困无稍间。国藩驻祁门,本资饷江西,及景德失,议者争言取徽州通浙米。乃自将大军次休宁,值天雨,八营皆溃,草遗嘱寄家,誓死守休宁。适宗棠大破贼乐平,运道通,移驻东流。多隆阿连败贼桐城,鲍超一军游击无定居,林翼复遣将助之。十一年八月,国荃遂克安庆。捷闻,而文宗崩,林翼亦卒。穆宗即位,太后垂帘听政[咸丰帝在热河病逝,皇子载淳继位。载淳年幼,咸丰遗命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。咸丰的皇后慈安以及载淳生母慈禧,联合咸丰的弟弟奕.,发动政变,捕杀、罢黜八位辅政大臣,垂帘听政],加国藩太子少保衔,命节制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浙江四省。国藩惶惧,疏辞,不允,朝有大政,咨而后行。

当是时,伪天王洪秀全僭号踞金陵,伪忠王李秀成等犯苏、沪,伪侍王李世贤等陷浙杭,伪辅王杨辅清等屯宁国,伪康王汪海洋窥江西,伪英王陈玉成屯庐州,捻首苗霈霖出入颍、寿,与玉成合,图窜山东、河南,众皆号数十万。国藩与国荃策进取,国荃曰:“急捣金陵,则寇必以全力护巢穴,而后苏、杭可图也。”国藩然之。乃以江宁事付国荃,以浙江事付宗棠,而以江苏事付李鸿章。鸿章故出国藩门,以编修为幕僚,改道员,至是令从淮上募勇八千,选良将付之,号“淮军”。同治元年,拜协办大学士,督诸军进讨。于是国荃有捣金陵之师,鸿章有征苏、沪之师,载福、玉麟有肃清下游之师;大江以北,多隆阿有取庐州之师,续宜有援颍州之师;大江以南,鲍超有攻宁国之师,运兰有防剿徽州之师,宗棠有规复全浙之师:十道并出,皆受成于国藩。

贼之都金陵也,坚筑壕垒,饷械足,猝不可拔。疾疫大作,将士死亡山积,几不能军。国藩自以德薄,请简大臣驰赴军,俾分己责,上优诏慰勉之,谓:“天灾流行,岂卿一人之咎?意者朝廷政多缺失,我君臣当勉图禳救,为民请命。且环顾中外,才力、气量无逾卿者!时势艰难,无稍懈也。”国藩读诏感泣。时洪秀全被围久,召李秀成苏州,李世贤浙江,悉众来援,号六十万,围雨花台军。国荃拒战六十四日,解去。三年五月,水师克九洑洲,江宁城合围。十月,鸿章克苏州。四年二月,宗棠克杭州。国藩以江宁久不下,请鸿章来会师,未发,国荃攻益急,克之。江宁平,天子褒功,加太子太傅,封一等毅勇侯,赏双眼翎。开国以来,文臣封侯自是始。朝野称贺,而国藩功成不居,粥粥如畏。穆宗每简督抚,辄密询其人,未敢指缺疏荐,以谓疆臣既专征伐,不当更分黜陟之柄,外重内轻之渐,不可不防。

初,官军积习深,胜不让,败不救。国藩练湘军,谓必万众一心,乃可办贼,故以忠诚倡天下。其后又谓淮上风气劲,宜别立一军。湘勇利山径,驰骋平原非所长,且用武十年,气亦稍衰矣,故欲练淮士为湘勇之继。至是东南大定,裁湘军,进淮军,而捻匪事起。

…………

国藩为政务持大体,规全势。其策西事,议先清陇寇而后出关;筹滇、黔,议以蜀、湘二省为根本。皆初立一议,后数年卒如其说。自西人入中国,交涉事日繁。金陵未下,俄、美、英、法皆请以兵助,国藩婉拒之[诸国期望中国早日恢复和平,以发展商业、贸易,因此愿意提供军事援助。但曾国藩等人唯恐邀请外国军队参与战事,将节外生枝、甚至引起外患,故此拒绝]。及廷议购机轮,置船械,则力赞其成,复建议选学童习艺欧洲。每定约章,辄诏问可许不可许,国藩以为争彼我之虚仪者可许,其夺吾民生计者勿许也。既至直隶,以练兵、饬吏、治河三端为要务,次第兴革,设清讼局、礼贤馆,政教大行。

九年四月,天津民击杀法领事丰大业,燬教堂,伤教民数十人[天津教案,同治九年(1870年),天津流传反基督教传单,民众遂围教堂抗议。法国领事要求天津地方政府驱散抗议者,被拒绝。领事在归途中与一位官员发生辩论,随后开枪射死这位官员的随从。围观民众激愤之下,杀死了这位领事和他的随从。随后事件失去控制,激怒的民众在随后的骚乱中杀死了数十名各国传教士、在津人员,并纵火焚烧了教堂。与事件有关的各国提出了惩凶、道歉、赔偿的要求,并派遣海陆军来中国,以施加压力]。通商大臣崇厚议严惩之,民不服。国藩方病目,诏速赴津,乃务持平保和局,杀十七人,又遣戍府县吏。国藩之初至也,津民谓必反崇厚所为,备兵以抗法。然当是时,海内初定,湘军已散遣,天津咫尺京畿,民、教相哄,此小事不足启兵端,而津民争怨之。平生故旧持高论者,日移书谯让,省馆至毁所署楹帖,而国藩深维中外兵势强弱,和战利害,惟自引咎,不一辩也。丁日昌因上奏曰[丁日昌:早年在地方训练团练有功,随曾国藩、李鸿章办理军务、洋务。东南战事结束后,在上海处理对外交涉。后任福建巡抚、驻南洋,提出开发台湾建议。]:“自古局外议论,不谅局中艰苦,一唱百和,亦足以荧上听,挠大计。卒之事势决裂,国家受无穷之累,而局外不与其祸,反得力持清议之名,臣实痛之!”

国藩既负重谤,疾益剧,乃召鸿章治其狱,逾月事定,如初议。会两江缺出,遂调补江南,而以鸿章督直隶。江南人闻其至,焚香以迎。以乱后经籍就熸,设官书局印行,校刊皆精审。礼聘名儒为书院山长,其幕府亦极一时之选,江南文化遂比隆盛时。

国藩为人威重,美须髯,目三角有棱。每对客,注视移时不语,见者竦然,退则记其优劣,无或爽者。天性好文,治之终身不厌,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。其论学兼综汉、宋,以谓先王治世之道,经纬万端,一贯之以礼。惜秦蕙田《五礼通考》阙食货,乃辑补盐课、海运、钱法、河堤为六卷;又慨古礼残阙无军礼,军礼要自有专篇,如戚敬元所纪者。论者谓国藩所订营制、营规,其于军礼庶几近之。晚年颇以清静化民,俸入悉以养士。老儒宿学,群归依之。尤知人,善任使,所成就荐拔者,不可胜数。一见辄品目其材,悉当。时举先世耕读之训,教诫其家。遇将卒僚吏若子弟然,故虽严惮之,而乐为之用。居江南久,功德最盛。

同治十三年,薨于位,年六十二。百姓巷哭,绘像祀之。事闻,震悼,辍朝三日。赠太傅,谥文正,祀京师昭忠、贤良祠,各省建立专祠。子纪泽袭爵,官至侍郎,自有传;纪鸿赐举人,精算,见《畴人传》。

【延伸阅读】

魏源与清代的“经世派”

魏源的父亲是江苏的地方官,颇受在任高级官员贺长龄、陶澍、林则徐的赏识。魏源开蒙后读书刻苦,但是科举不顺,考中举人后一直未能再中进士。深知魏源才华的人都颇为惋惜,因为清朝选拔汉人官员,往往非进士不取。因此魏源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,是以教习和幕宾的身份度过的。在官宦家庭的教习生涯,在官府参赞政务的幕宾经历,以及各地的游历考察,有助于魏源获得经世济用的视野和才干。

晚清诸多经世派官员多有任职江南诸省的经历。魏源长期在江南地方政府参赞政务,自然与许多经世派官员往来密切,其中不乏贺长龄、陶澍等佼佼者,而林则徐更是魏源的知交。道光初,魏源被江苏布政使贺长龄延聘为幕宾,以贺长龄私人顾问的身份参赞政务。时任江苏巡抚的陶澍也常向魏源咨询海运、水利事务。道光中叶,升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延请魏源入幕,协助改良盐政。魏源建议将官府一手垄断的盐政改为让商人自由经营,仅向官府缴纳盐税。新制推行后,盐价大降,私盐走私消失,而盐税依然有所增长。在陶澍幕府供职时,魏源还制定了使黄河改道入海、改漕运为海运等计划。太平军攻占江南后,魏源改行海运的计划被采行。但治河的计划却因为战乱搁浅,到咸丰中叶,黄河自然改道,下游损失惨重。晚年时,魏源终于考中进士,不久又因母丧去官。太平军攻掠东南地区后,魏源以地方官员身份举办团练,先后与太平军、捻军交战。后来辞官归乡,修订生平著述,直至去世。

中国古代编撰规制恢弘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论文集,始自明代,其中以陈子龙等编撰的《明经世文编》影响最大。《明经世文编》成书于崇祯年间,其时明王朝已积重难返,但是“经世济用”的思潮却因此风行一时。嘉庆、道光年间,清朝国势日渐衰颓,有志之士企图力挽狂澜,贺长龄就是此辈中人。道光初年,贺长龄决心编撰“经世济用”的文集,激发时人留心时务,以图改良之计。但贺长龄苦于政务缠身,无力亲自主持编撰事务,因此延请他赏识的魏源代劳。魏源果然是人尽其才,他不仅完成了《皇朝经世文编》的编撰,甚至也因此成为清代杰出的“经世派”学者。林则徐被贬官后,将在广州搜集、翻译的各国材料交给魏源,请其编撰成书。后来魏源据此完成了《海国图志》,《海国图志》是清“经世派”的名著,也可称是清人介绍西学的开山之作。清朝的经世派官员经历大多相近,其趣味也往往相去不远。他们之间以乡党、同门、同僚、姻亲等联系,结为一联系亲密的集团。陶澍,湖南人,曾任江苏巡抚、两江总督。陶澍与后来的湖湘经世派十分亲近。陶澍对年轻的胡林翼十分赞赏,将女儿嫁给他,并为之延请名师督导课业;左宗棠尚为布衣时,陶澍就欣赏他的才华,与其结为儿女之亲,并在临终前请左宗棠课训自己的独子;曾国藩对陶澍也十分仰慕。故而张之洞称道清末人才多缘自陶澍的提携。

贺长龄,曾任江苏按察使、江宁布政使。贺长龄早年就学于岳麓书院,与更早在岳麓书院就读的陶澍师出同门。贺长龄在京师与陶澍交游密切,在江苏布政使任上与时任巡抚的陶澍合作,政绩可嘉。贺长龄的女儿嫁给了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。

林则徐,福建人。曾任江苏按察使、江宁布政使、江苏巡抚、两江总督,与陶澍、贺长龄同事多时,以合作有方著称。

魏源,湖南人,是陶澍、贺长龄的晚辈。陶澍、贺长龄十分赏识魏源的才华,对其多有提携。但是因为科举应试不中,魏源倍感仕途艰难。入贺长龄幕府后,魏源受到贺氏影响,渐渐具备了“经世派”学者的修养。魏源后来又供职于陶澍、林则徐的幕府,并与幕主来往甚密,尤其林则徐更是魏源的知交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帝国往事:国史经典选读 (77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