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

第100章 张之洞与新政

作品: 帝国往事:国史经典选读 |作者:朱学勤 |分类:其他类型 |更新:10-10 20:11|

老域名(9txs)被墙,请您牢记本站最新域名(77txs.com)

(近代)赵尔巽等

【导读】

本文选自《清史稿》卷四三七《张之洞传》。庚子年间,朝廷的政治、军事、外交冒险遭到空前失败。朝廷痛定思痛,决心采取断然措施挽回危局。列强考虑本国利益,督促清政府施行改革。国内士民也要求实施变革,救亡图存。在这种形势下,朝廷颁发新政诏书,宣布进行顺应新形势的变革。

新政诏书颁发时,距离戊戌变法已有三年之久。在此三年间,帝国内部的变革活动并未完全中断。戊戌政变后,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依然默许开明的地方督抚在辖区内的改革。新政宣布后,这些地方性的变革活动得到朝廷的正式承认。在以后的十年中,朝廷致力于废除科举、编练新军、整理财政、修订法律、预备立宪。随着新政的施行,近代化的政治、军事、法律、教育等制度陆续建立,其影响一直延续到帝制结束后。

大刀阔斧的新政意味着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。在新政的初期,地方督抚、士绅的影响日渐增加。他们开设财政专署,编练新军,兴办实业、教育,改良地方政治。但是在新政后期,朝廷决心将原先地方主导的改革收归中枢,以加强中枢权威。在类似举动的刺激下,帝国境内怀疑、抱怨、抗议的浪潮风起云涌,政局也呈现风雨欲来的迹象。

张之洞初登仕途时,慈禧太后也恰好初涉政治,前者的政治生涯几乎与后者共始终。在慈禧太后的晚年,张之洞跻身帝国最重要的官员之列。这位重臣的性格与帝国末年的时代气质十分神似:对恩主的忠诚;对古典文化的钟情;对旧制度的怀念;以及愿意促进温和的变革,以挽救旧日的世界。

晚清实际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在新政的中途去世,将帝国留给幼年的宣统皇帝。围绕着尚牙牙学语的皇帝,朝廷、宗室、汉族官僚、士绅都期望在未来的政治中分享更多的利益。失去慈禧太后的朝廷自身已经分崩离析,面对形形色色的政治派别,束手无策。有意挽救危局,却力不从心的张之洞,就在这风雨飘摇的前夜告别人世。

张之洞,字香涛,直隶南皮人。少有大略,务博览为词章,记诵绝人。年十六,举乡试第一。同治二年,成进士,廷对策不循常式,用一甲三名授编修[编修:清代翰林院官职之一]。六年,充浙江乡试副考官,旋督湖北学政。十二年,典试四川,就授学政。所取士多隽才,游其门者,皆私自喜得为学涂径。光绪初,擢司业,再迁洗马[司业:教官,掌儒学训导。洗马:原为太子属官,清代主要备翰林官之升转。]。之洞以文儒致清要,遇事敢为大言。俄人议归伊犁,与使俄大臣崇厚订新约十八条。之洞论奏其失,请斩崇厚,毁俄约。疏上,乃褫崇厚职治罪,以侍郎曾纪泽为使俄大臣,议改约。六年,授侍讲,再迁庶子[庶子:太子属官]。复论纪泽定约执成见,但论界务,不争商务,并附陈设防、练兵之策。疏凡七八上。往者词臣率雍容养望,自之洞喜言事,同时宝廷、陈宝琛、张佩纶辈崛起,纠弹时政,号为清流。七年,由侍讲学士擢阁学[阁学:内阁学士的简称。]。俄授山西巡抚。当大祲后,首劾布政使葆亨、冀宁道王定安等黩货[黩货:贪污。],举廉明吏五人,条上治晋要务,未及行,移督两广。

八年,法越事起,建议当速遣师赴援,示以战意,乃可居间调解。因荐唐炯、徐延旭、张曜材任将帅。十年春,入觐。四月,两广总督张树声解任专治军,遂以之洞代。当是时,云贵总督岑毓英、广西巡抚潘鼎新皆出督师,尚书彭玉麟治兵广东。越将刘永福者,故中国人,素骁勇,与法抗。法攻越未能下,复分兵攻台湾,其后遂据基隆。朝议和战久不决,之洞至,言战事气自倍,以玉麟夙著威望,虚己听从之。奏请主事唐景崧募健卒出关,与永福相犄角。朝旨因就加永福提督、景崧五品卿衔,炯、延旭亦皆已至巡抚,当前敌,被劾得罪去,并坐举者。之洞独以筹饷械劳,免议[免议:免除惩罚]。广西军既败于越,朝旨免鼎新,以提督苏元春统其军,而之洞复奏遣提督冯子材、总兵王孝祺等,皆宿将,于是滇、越两军合扼镇南关,殊死战,遂克谅山。会法提督孤拔攻闽[孤拔:法国海军将领,1884年7月率舰队袭击福建马尾港,8月进军台湾,次年犯浙江定海,中炮死]、浙,炮毁其坐船,孤拔殪,而我军不知,法愿停战,廷议许焉。授李鸿章全权大臣,定约,以北圻为界。叙克谅山功,赏花翎。

之洞耻言和,则阴自图强,设广东水陆师学堂,创枪炮厂,开矿务局。疏请大治水师,岁提专款购兵舰。复立广雅书院。武备文事并举。十二年,兼署巡抚。于两粤边防控制之宜,辄多更置。著《沿海险要图说》上之。在粤六年,调补两湖。

会海军衙门奏请修京通铁路,台谏争陈铁路之害,请停办。翁同龢等请试修边地,便用兵;徐会沣请改修德州济宁路,利漕运。之洞议曰:“修路之利,以通土货、厚民生为最大,征兵、转饷次之。今宜自京外卢沟桥起,经河南以达湖北汉口镇。此干路枢纽,中国大利所萃也。河北路成,则三晋之辙接于井陉,关陇之骖交于洛口;自河以南,则东引淮、吴,南通湘、蜀,万里声息,刻期可通。其便利有数端:内处腹地,无虑引敌,利一;原野广漠,坟庐易避,利二;厂盛站多,役夫贾客可舍旧图新,利三;以一路控八九省之衢,人货辐辏,足裕饷源,利四;近畿有事,淮、楚精兵崇朝可集,利五;太原旺煤铁,运行便则开采必多,利六;海上用兵,漕运无梗,利七。有此七利,分段分年成之。北路责之直隶总督,南路责之湖广总督,副以河南巡抚。”得旨报可,遂有移楚之命。大冶产铁,江西萍乡产煤,之洞乃奏开?铁厂汉阳大别山下,资路用,兼设枪炮钢药专厂。又以荆襄宜桑棉麻枲而饶皮革,设织布、纺纱、缫丝、制麻革诸局,佐之以堤工,通之以币政。由是湖北财赋称饶,土木工作亦日兴矣。

二十一年,中东事棘[中东事:指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],代刘坤一督两江,至则巡阅江防,购新出后膛炮,改筑西式炮台,设专将专兵领之。募德人教练,名曰“江南自强军”。采东西规制,广立武备、农工商、铁路、方言、军医诸学堂。寻还任湖北。时国威新挫,朝士日议变法,废时文,改试策论。之洞言:“废时文,非废《五经》、《四书》也,故文体必正,命题之意必严。否则国家重教之旨不显,必致不读经文,背道忘本,非细故也。今宜首场试史论及本朝政法,二场试时务,三场以经义终焉。各随场去留而层递取之,庶少流弊。”又言:“武科宜罢骑射、刀石,专试火器。欲挽重文轻武之习,必使兵皆识字,励行伍以科举。”二十四年,政变作[政变作:指1898年戊戌政变,慈禧太后等顽固派扑杀维新派。],之洞先著《劝学篇》以见意,得免议。

二十六年,京师拳乱,时坤一督两江,鸿章督两广,袁世凯抚山东,要请之洞,同与外国领事定保护东南之约。及联军内犯,两宫西幸[两宫西幸:指慈禧太后与光绪帝西逃至西安。],而东南幸无事。明年,和议成,两宫回銮。论功,加太子少保。以兵事粗定,乃与坤一合上变法三疏。其论中国积弱不振之故,宜变通者十二事,宜采西法者十一事。于是停捐纳,去书吏,考差役,恤刑狱,筹八旗生计,裁屯卫,汰绿营,定矿律、商律、路律、交涉律,行银圆,取印花税,扩邮政。其尤要者,则设学堂,停科举,奖游学。皆次第行焉。二十八年,充督办商务大臣,再署两江总督。有道员私献商人金二十万为寿,请开矿海州,立劾罢之。考盐法利弊,设兵轮缉私,岁有赢课。明年,入觐,充经济特科阅卷大臣,厘定大学堂章程,毕,仍命还任。陛辞奏对,请化除满、汉畛域,以彰圣德,遏乱萌,上为动容。旋裁巡抚,以之洞兼之。三十二年,晋协办大学士。未几,内召,擢体仁阁大学士,授军机大臣,兼管学部。三十四年,督办粤汉铁路。德宗及慈禧皇太后相继崩,醇亲王载沣监国摄政。之洞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。逾年,亲贵寖用事,通私谒。议立海军,之洞言海军费绌可缓立,争之不得。移疾,遂卒,年七十三,朝野震悼。赠太保,谥文襄。之洞短身巨髯,风仪峻整。莅官所至,必有兴作。务宏大,不问费多寡。爱才好客,名流文士争趋之。任疆寄数十年,及卒,家不增一亩云。

【延伸阅读】

中体西用

西学东来,中国传统的思想、学术大受冲击。随着帝国面临危机,经世派开始考虑在不变更中国传统的前提下,引进西方近代技术。咸丰年间,冯桂芬在《校邠庐抗议》中写道:“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,辅以诸国富强之术。”这也许是后来“中学为体,西学为用”一说最早的萌芽。洋务派以此为名义,开始购置西方军械,开办工厂,派遣留学生,训练译员。同治年间“中兴”局面的出现,洋务派“中体西用”的变通功不可没。

甲午战争、庚子之变的打击令洋务派苦心经营的局面顿成泡影,一些原本被视为异端邪说的思潮渐渐引起世人的注意。光绪帝与一些年轻莽撞的官员,期望以激进的变革一举重振国势,就是朝野思潮流变的征兆。稳健的官员同样期望变革,他们不自觉地以传统的形式表述革新的观点。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刊印了《劝学篇》,将中国未来的希望寄托于“旧学为体,新学为用”。

在张之洞的表述中,“旧学”、“新学”尽管有“体”、“用”之别,但是承认两者同居“学”的地位,却是一大变化。在中国传统之中,各个学派是可以互相参照、印证的。张之洞将“旧学”、“新学”分立学统,一如早期的帝国为各家学派分立学官。“新学”自此取得了与“旧学”对等的地位,两者在不期然之间并驾齐驱了。

《劝学篇》也是一个古老的论题,先秦的儒家荀况,晚唐的儒家韩愈,都先后撰写《劝学篇》以表述自己的学术观点。张之洞写作《劝学篇》时,十分自然地隐去了自己帝国重臣的身份,而以学者的形象现身,以便平心静气地讨论问题。在张之洞写作《劝学篇》之前,对“旧学”的怀疑往往会被视为不可宽恕的罪行。因为怀疑“旧学”不仅无法见容于帝国政府,甚至还意味着怀疑神圣的古典学术、历史以及世界秩序。在《劝学篇》问世以后,学术的研究与政治理念的偏好往复交织,“旧学”、“新学”间的分野也越来越被视为政治理念的分野。

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“帝国往事:国史经典选读 (77txs.com)”查找最新章节!